我一位朋友吐槽说,孩子小时候,一天到晚黏着她,“妈妈妈妈”喊个不停。
可现在孩子长大了,她开口说几句,孩子要么皱眉、要么翻白眼、要么直接不耐烦地说:
“行了行了,我知道了!”
朋友直叹气:“为什么孩子越大,越不愿听我说话?”
孩子长大不愿跟父母说话,嫌父母烦,可能是这4件事,我们一开始就做错了。
一:总是我们在说
孩子小时候一说什么,我们立马接一句:“你这不对!”
孩子刚表达情绪,我们就劝:“别想那么多!”
孩子讲点烦心事,我们又开始分析:“我说了多少次要你别这么做,你就是不听,怨谁呢?”
你有没有发现?
我们不是“在听”,而是“不等他说完,我就发表意见。”
孩子小一点还好,他还能听我们说。但有了自己的主意后,他最讨厌的,就是父母动不动就“说个不停”。
孩子本来想倾诉情绪,结果我们总想告诉他道理,说个不停。
一次两次还好,次数多了,孩子索性闭嘴不说了:
“说了你也不懂。”
“说了你也要反驳,那我干嘛说。”
慢慢地,孩子就懒得跟我们说话了,也不愿听我们说了。
二:总念叨我们担心的
说实话,我们嘴里最常念叨的,大概就是这些:
“你作业写完没?”
“别总拖拉,动作快点!”
“你怎么老丢三落四的?”
听上去,句句都对,但站在孩子的角度,他感受到的只有一个词:“你烦不烦?”
为什么?
因为我们说的,都是你在焦虑的,不是他在乎的。
孩子想聊点学校的八卦、动漫剧情、朋友的事,我们却习惯性打断:“别说这个,赶紧把作业弄完!”
孩子说:“我觉得那老师有点凶。”
我们马上就:“你别管老师凶不凶,你把题做对就行!”
渐渐地,孩子会觉得:“我说的事你不感兴趣,你说的事我也懒得听。”
交流的本质,是你听懂我,我也愿意听你。
当我们不想聊他感兴趣的,他也不愿意和我们聊我们想说的。
三:动不动翻旧账
我们有时候说孩子,不说现在的事,而是老翻旧账。
甚至会把几个月前的事、小时候的事、谁谁家的孩子,全都翻出来,一起“教育一遍”。
这就像,我们跟朋友聊点心事,结果对方说:“你以前也这样,你什么时候能长点记性?”
你什么心情?
肯定是不想再说第二句。
孩子也是一样。
他不是怕我们指出问题,而是怕我们“没完没了地讲道理+翻旧账+顺带打击。”
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他们非常介意“被贴标签”:
一旦你给他扣了一个“你就是懒”“你就这性格”的帽子,他就不光是生气了,而是会把你屏蔽在外了。
四:用情绪控制孩子
很多时候,我们“说话不中听”,不是内容的问题,而是语气的问题。
比如:
“你怎么又不听话?”(嫌弃型)
“我都说了多少遍了,你怎么还犯?”(质问型)
“我真是白养你了。”(情绪型)
“你这样下去以后咋办?”(恐吓型)
孩子听多了这些话,会直接进入防御状态。他脑子里不是在听你讲什么,而是在想:
“又来了,烦死了。”
“你能不能闭嘴。”
“我说什么你都不听,那我干嘛听你。”
你越急,他越不想理你;你越控制,他越抗拒。
所以你会发现,孩子小时候越乖、越依赖你,长大后可能“反弹”得越厉害。
五:合适的沟通
想让孩子愿意听我们说话,就要换一种“说法”,比如:
①先听完,再说话
孩子说话时,即便我们不同意,也不要急着打断、反驳。
我们可以说:“我懂你的意思,只是我担心……”
孩子会更容易听进去,因为他感觉到了尊重。
②真心跟他聊他喜欢的东西
我们别嫌弃孩子讲游戏、讲明星、讲他喜欢的那些“无聊事”。
我们越能听进去这些“他觉得重要的事”,他越愿意听我们说“你觉得重要的事”。
关系就是这样互相建立起来的。
③说话之前,先把情绪放下
养育孩子,我们要的时多沟通,而不是发泄情绪。
当发现自己语气开始冲了,我们不妨先停5秒,做几个深呼吸。
等我们能温和地表达了,再去谈那些让你焦虑的事,效果会好得多。
一个愿意沟通的孩子,背后一定有一个会“听他说话”的父母。
所以,我们别着急“纠正孩子”,先换一种方式靠近他,这样,孩子才愿意“听我们说”。